1歲前的孩子,嘴巴是他最敏感的探索途徑,因此孩子愛啃玩具、愛啃手啃腳,這都是他在學習認識這個世界。隨著孩子的視覺、聽覺、大運動、精細運動都慢慢發(fā)育完善,孩子就學會了運用多種感官來探索世界,而不再依賴于嘴巴了。
可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好像越大越喜歡吃手,甚至還發(fā)展成了咬指甲,甚至還會維持到成年。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溫柔有效地幫助“大孩子”克服這個惱人的小習慣。
孩子為什么會吃手、咬指甲?
本該已經(jīng)過了口腔敏感期的孩子,出現(xiàn)吃手、咬指甲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純粹好奇,這常常很有可能是孩子看到自己親近的人一直在這么做,比如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或者幼兒園的好朋友。學齡前的孩子通過模仿來建立自己和外界的連接,他們最愛模仿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
這個原因導致的吃手,孩子一般自己慢慢就會不吃了。而長期頻繁吃手咬指甲的孩子,很大的原因是孩子的焦慮。
談到孩子焦慮,很多成年人估計都會笑,“這么小的孩子還焦慮啊?”是的,孩子會焦慮,而且比例還不小呢。從孩子會走路后,他面臨的世界就慢慢打開了,他需要去和同齡孩子社交,他感受到了我們對他的期望,這些都是產(chǎn)生焦慮的土壤。
比如游樂場里玩具被搶,他還沒具備社交能力為自己討回公道,而父母也沒作為;比如去托兒所要學習新技能,別的同學都會了,而他沒學會;比如開始如廁訓練卻尿床了,害怕被罵或者自己不好意思;再比如,家里換了照顧她的人了,父母上班了,保姆換了等等。這些也許是我們看起來的“小事”,但是對于來到這個世界才2、3年的孩子來說,就是他們整個生命最大的事。
如果這些階段里,父母沒有及時捕捉到孩子焦慮的情緒并且教會孩子如何應對。那孩子就會自己找到一個情緒宣泄口,而很多孩子第一反應就是吃手咬指甲。因為這是他們還沒出生在媽媽肚子里就學會的安撫技能,這也能讓他們回想起當年被媽媽抱在懷里喝奶的感覺,這些都是讓人放松和快樂的。當他們吃手咬指甲時,他想到的都是這些愉快的經(jīng)歷,于是焦慮就被暫時忘卻了。
下圖是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吃手
先想和大家分享孩子吃手咬指甲的原因,就是希望我們可以試著從孩子角度理解他們。如果你能明白孩子是因為焦慮而吃手咬指甲,你就該知道,當他吃手時,你真的不該指責甚至打罵,這無異會讓他更加焦慮。
找到焦慮的源頭
要徹底根治問題,就需要從源頭解決問題,查找真正讓孩子焦慮的原因是什么,這需要父母具備極大的細心和同理心。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2歲半開始吃手特別厲害,我當時和她分享了吃手是因為焦慮的解釋,她第一反應就說,不可能的,我全職帶她,平時也一直高質量互動,怎么會焦慮呢?但后來,她找到了原因,原因竟然是,孩子的外婆外公來家里時,問起,媽媽什么時候要二胎,還詢問了孩子是要弟弟還是妹妹?而這突然讓這個心思細密的女孩開始焦慮了。你看,誰會想到大人的一句無心之話就會有這樣的作用呢?
只有找到焦慮的源頭,幫助孩子理解他們焦慮的問題是什么,給予孩子很多愛,“下次當你再感到緊張時,可以不用吃手,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幫助你一起面對緊張”,這才是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這時,正確的共情就很重要,戳->都在說孩子發(fā)脾氣時要“共情”,但99%家長都是用錯的)
平靜提醒孩子
即使找到了情緒問題的根源,孩子還會繼續(xù)吃手咬指甲一段時間。這也很好理解,任何一個習慣的改正都是需要花時間的。而且有這樣習慣的孩子,他們很多時候是無意識自己在做這件事的。如果你有一思考就咬筆頭、一緊張就搓手弄頭發(fā)的習慣,你肯定能感同身受。
所以,下一步就是嘗試提醒孩子注意到自己這個行為。提醒和制止是有區(qū)別的,當孩子開始吃手咬指甲時,我們說,“我看到你在吃手了,你還好嗎?”,這是提醒,它傳遞的是理解、接納和關心,而不是控制。
如果你第一步做的很好,很多時候孩子一提醒就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而會停止。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需要提醒,這時不妨可以和孩子來個“秘密約定”,告訴孩子,當她再次吃手咬指甲時,媽媽會輕輕地去碰一下孩子正在吃手的那個手臂,表示提醒。
這樣的“秘密約定”不僅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之間的連接和私密感,而且也可以讓孩子有“面子”。一直被提醒著改習慣這件事本身,其實是非常令人沮喪的。當我們從語言提醒變成肢體提醒時,孩子就會覺得,是自己在改正習慣,有了自主感,就更有動力來改正。
一些實戰(zhàn)小技巧
說完最關鍵的兩個大原則后,再和大家分享幾個實戰(zhàn)小技巧,可以搭配著用,但請一定記住主次,兩個大原則才是關鍵。
1、注意指甲衛(wèi)生
長指甲或者修剪不齊的指甲更容易讓孩子咬,咬下指甲本身可以給他們快感。要記得頻繁給孩子修剪指甲,還要磨平指甲不光滑的邊緣,不要提供他們咬指甲的機會。
2、給個提醒物
除了之前提到的父母提醒,還可以給孩子一個提醒物。比如,孩子吃晚飯前看動畫片時常常愛吃手咬時間,那可以讓孩子手里拿一個球。也可以在孩子的手指上貼上好看的貼紙或者涂兒童用安全的指甲油。再次強調,這些提醒物一定是已經(jīng)找到孩子焦慮根源后使用才有效。
3、激勵機制
可以嘗試一下積分獎勵制度,對于孩子某個時間段沒有吃手咬指甲,可以貼一張粘紙,這就是正面強化。當孩子拿到7張粘紙后,可以有個“大獎勵”。但要注意“大獎勵”不要物質化(買玩具等),而可以是去動物園、去游樂場等這樣的體驗式獎勵。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已經(jīng)為人父母了都還有咬指甲的習慣。寫這篇文章時,我問了一圈,當年他們父母怎么幫助他們改掉這個壞習慣,無一例外告訴我的是,體罰、涂風油精、紅藥水等非常簡單粗暴的手段??墒呛芸上?,這些朋友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咬。
希望今天這篇分享,可以讓我們轉變觀念,先看到情緒,解決情緒問題,再解決行為問題。不要再繼續(xù)走錯誤的老路了哦!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