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繪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語故事書籍
  • 負重致遠的成語故事
    負重致遠的成語故事

    【釋義】 背著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 【故事】 東漢末,襄陽大名士龐德公有個很有才學的侄兒,名叫龐統(tǒng)。那時候,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和龐統(tǒng)也成了好朋友。 龐德公非常贊賞他倆的才能,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在龐德公的眼中,他倆都是當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tǒng)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龐統(tǒng)送葬到吳郡。 吳郡很多文人早就聽說龐統(tǒng)的名聲,所以等他將要西歸南郡去的時候,大家都去看望他。連當時非常有名的文人陸績、顧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門聚會話別,談古論今,非常歡暢。談論間,眾名士請龐統(tǒng)評論一下在座人員。 龐統(tǒng)先評江東著名學者陸績,他說:“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動但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北娒柯犃?,都說他評到了點上。 接著,龐

  • 成語故事懲前毖后
    成語故事懲前毖后

    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周武王登基時間不長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由于成王年歲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協(xié)助處理國家大事。 對此,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很為不滿。他們到處造謠,誣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機廢除成王,奪取王位。周公是個待人忠心誠實、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這些謠言后,為了不招惹是非,便離開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鮮和蔡叔度見周公離開了成王,便暗中勾結殷紂王的兒子武庚,一起發(fā)動叛亂,企圖篡奪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可誰也拿不出辦法來,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 一個大臣見了,說:“這事只有周公才有辦法處理!”成王一聽立刻把周公請了回來。周公來了,成王馬上命令周公帶兵東征,討伐叛賊。經過三年的艱苦征戰(zhàn),叛亂終于被周公平息了。接著,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幾年的國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長大成人后

  • 飛蛾撲火成語故事
    飛蛾撲火成語故事

    南朝梁時才子到藎是朝廷金紫光祿大夫到溉的孫子,深受皇帝蕭衍的喜愛,經常在一塊作詩,蕭衍特地賜他祖父一首詩:“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藎。” 【成語解釋】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 成語故事以鄰為壑
    成語故事以鄰為壑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后,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后,他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zhàn)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后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

  • 難能可貴成語故事
    難能可貴成語故事

    子路、子貢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很勇敢。子路63歲時是衛(wèi)國大夫孔悝的家臣。魯哀公十五年,衛(wèi)國發(fā)生內亂,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后,馬上趕往京城救難。到了城外,遇到衛(wèi)國大夫高柴由城內逃出,高柴勸子路不要進去,子路說:“我拿孔悝的俸祿,就應該救孔悝的難?!边M城后被殺。 子貢的言語絕世無雙。叔孫武叔說:“子貢比孔子賢能?!弊迂曋篮?,說:“拿圍墻來做比喻吧,我的墻齊肩高,站在墻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麗堂皇;孔子的墻幾丈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就看不見雄偉壯觀、多姿多彩的景象。進得去門的人太少了,叔孫先生這么說,也是可以理解的!” 冉有有治國才能。魯國的大夫季康子問孔子:“冉有可以從政嗎?”孔子說:“冉有多才多藝,從政有什么不可以的?”季康子就請冉有輔佐自己。魯哀公十一年,齊國軍隊攻打魯國,冉有力排眾議,帥領魯國軍隊抵抗強敵,獲得了勝利。

  • 野人獻曝的成語故事
    野人獻曝的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宋國有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農夫,由于家貧終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強過冬。第二年春天,天氣晴朗,他就脫光衣服在太陽下曝曬,覺得十分舒服,由于沒有見過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對妻子說將把這取暖的辦法進獻給國王。 【釋義】比喻貢獻的不是珍貴的東西。(向人建議時的客套話)。

  • 談笑自若成語故事
    談笑自若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與孫權、劉備為首的孫劉聯(lián)軍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結果曹操被打敗。孫劉聯(lián)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以逸待勞,擊敗了吳軍的先頭部隊。 孫權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準備與曹仁一決雌雄。東吳名將甘寧上前勸阻,認為南郡與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為犄(j?)角,應該先襲取夷陵,然后再進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議,命他領兵攻取夷陵。甘寧率軍直逼夷陵城下,與魏軍守將曹洪激戰(zhàn)。曹洪敗走,甘寧命令部下迅速奪取夷陵。當時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幾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過千人。當天黃昏,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派曹純和牛金引兵與曹洪匯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團團圍住。曹軍架設云梯攻城,被甘寧守軍擊退。 第二天,曹軍堆土構筑高樓,然后在高樓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傷不少甘寧的士兵。城中的將士們都恐懼起來

  • 疑心生暗鬼的成語故事
    疑心生暗鬼的成語故事

    從前生性愚笨、膽子很小的涓蜀梁在一個月色很好的夜晚從外面往家趕,途中他發(fā)現一個黑影老是跟隨他前后,而且時大時小的,他以為是鬼在跟蹤他,嚇得撒腿往家跑,沒想到他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把自己竟給嚇死了。 【釋義】指因為多疑而產生各種幻覺和錯誤判斷。

  • 銅盤重肉的成語故事
    銅盤重肉的成語故事

    北齊時期,楊愔,字遵彥,小時候特別懂得禮節(jié),他家旁邊有一個水果樹,別的小孩爭相去偷采水果,只有他不去。他的父親向人夸獎他,同時在家庭院落中特修一間房子讓他住,同時用銅盤裝豐盛的食物給他,并告誡其他孩子要向他學習。 【釋義】貴重的食器,豐盛的飯菜。引申指特殊恩寵。

  • 成語故事映雪囊螢
    成語故事映雪囊螢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上А?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fā)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

  • 一坐皆驚的成語故事
    一坐皆驚的成語故事

    宋朝時期,蔣堂擔任蜀郡守備,親自招收很多學士教誨,要求他們作文評論時政,當他看到呂陶的文章時,激動得招集所有的學生來聽,并夸獎呂陶的文章可以與賈誼的文章媲美。那時的呂陶才13歲,使得在座的人為之驚訝。 【釋義】指滿座皆驚服。同“一坐盡驚”。

  • 白龍微服的成語故事
    白龍微服的成語故事

    傳說白龍下到清涼的深淵里,變成一條魚。漁人豫且用魚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龍負傷,去向天帝告狀。天帝問他當時在何處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白龍回答自己在深淵里歇涼時變成魚的形狀受傷的。天帝說魚本來就是讓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解釋】比喻貴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計不到的災禍。

  • 松柏之志成語故事
    松柏之志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宗世林看不起曹操的為人,總不想與他交往。曹操深為惱火,直到擔任司空總攬朝政事務時,來問宗世林能否交往了嗎?宗世林回答說:“松柏之志猶存。”后來曹操掌握政權后,以宗世林位不配德而治罪。 【釋義】指堅貞不移的志節(jié)。

  • 飛鳥驚蛇的成語故事
    飛鳥驚蛇的成語故事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 朝秦暮楚成語故事
    朝秦暮楚成語故事

    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從這一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全國為止,共有254載的歲月。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你爭我斗,到處爆發(fā)戰(zhàn)爭。比較大的諸侯國有七個,即秦、魏、韓、趙、楚、燕、齊,它們有“戰(zhàn)國七雄”之稱。在這七個國家當中,以秦國和楚國的勢力最為強大。 秦、楚兩國為了爭奪天下之主的位置,經常打仗。當時,一些小國為了更好地生存,時而為秦國效力,時而向楚國靠攏,不知道到底忠于哪個國家。許多說客也是這樣,時而替秦國出主意,時而向楚國獻計策。北宋才子晁補之,將這種現象概括為“朝秦暮楚”。 ◎成語釋義 比喻人反復無常,也可比喻生活極不安定,早在此,晚在彼。 ◎故事出處 北宋晁補之的《北渚亭賦》:“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出處譯文 一些小

  • 牝牡驪黃的成語故事
    牝牡驪黃的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尚書仆射謝安在大雪紛飛的冬天里把兒女輩召集在一起談論詩文經義,要求子侄們用詩形容此時的大雪,侄兒謝朗作詩“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笑,欣賞侄女的詩才。 【解釋】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學才能。多指女子。

  • 拔宅上升的成語故事
    拔宅上升的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道教盛行,很多人找名師傳道修煉,有人煉制丹藥。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許真君也是道教追逐者,他在洪州西山服用丹藥,然后讓全家人都服藥,于是全家42口人全部拔宅成仙而去。他本人被道教列為十二真君之一。 【解釋】拔:拔起;宅:住宅。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

  • 成語故事秋風過耳
    成語故事秋風過耳

    【釋義】 像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與己無關,毫不再意。 【故事】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二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渾厚,吳王很喜歡他。 公元561年,吳王病重,把季札叫來,要把王位傳他。 季札不受,說:“按理是長子即位,父王請不要對我有什么偏愛!”吳王就將王位傳了長子諸樊,要他好好照顧季札。 諸樊當了吳王后,和兩個弟弟商量:王位以后兄弟依次相襲,最后讓季札為王。 三個兄弟相繼當了吳王。季札都忠誠地輔佐他們,因此賢名遠揚。 后來余昧臨終要將王位傳給季札,季札堅決推脫,說:“我早就說過不要王位。做人只求為人正派,品德高尚。至于榮華富貴,不過象耳邊吹過的秋風,我是不關心的?!? 他離開了京城,直到僚被立為吳王,才回來,繼續(xù)輔佐僚治理國家。

  • 不一而足的成語故事
    不一而足的成語故事

    元朝時期,樂善好施的施濟資助桂富五300兩銀子,讓他贖回妻子與孩子,同時給他十畝田地。桂富五在地里挖出1500兩銀子偷偷到紹興過好日子。施濟去世后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還母子去找那個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對過去的恩人后代置之不理。 【解釋】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 心悅誠服的成語故事
    心悅誠服的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說他的仁道,有人說靠武力照樣可以稱霸,根本用不上講仁道。孟子說:“靠武力稱霸必須要以國富民強為基礎,是武力壓服而非心悅誠服,而以仁道稱霸,則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使國力強大?!?。 心悅誠服的意思是:悅:愉快,高興;誠:硬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