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意識
當寶寶開始能走路會說話以后,獨立意識萌發(fā),這時候的寶寶事事喜歡自己來。成人開始感覺到寶寶不那么聽話了,心理學上稱之為幼兒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的轉(zhuǎn)折期,也稱“ 反抗期”。 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寶寶獨立能力的表現(xiàn),適當?shù)慕逃齽t可以使幼兒轉(zhuǎn)折時期減少反抗表現(xiàn),發(fā)展獨立能力。
孩子出生一歲后,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獨立的意向,走路會推開你的手,有“我自己來”的要求。這種可貴的自發(fā)獨立意識如果得到健康發(fā)展,長大后能獨立思考,辦事果斷。從小讓孩子進行勞動鍛煉,使孩子學會做點事,減少對成人依賴的心理,將會促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賴別人幫助”的獨立意識形成,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將起著巨大的作用。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習慣于凡事都為孩子考慮的周全細致,認為寶寶永遠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顧。但是在孩子3歲以后,孩子會經(jīng)常要求“自己來”,并拒絕家長的幫助,這對于孩子來講并非壞事。
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fā)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于寶寶獨立自理的培養(yǎng)及自信心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長發(fā)展呢?
相關(guān)文章
1、更新愛的觀念,改變愛的方式,把學習的機會交給寶寶。培養(yǎng)寶寶自理的能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為其今后健康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但是這種愛的觀念和方式往往被許多父母所忽視。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寶寶的疼愛表現(xiàn)在細致周到的照顧上,并事事代勞。殊不知這些父母在不經(jīng)意間丟失了寶寶動手學習的機會,造成寶寶的依賴性,使其失去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能力,實在令人遺憾。改變愛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寶寶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yǎng)。
2、確定適當范圍,支持寶寶“自己來”。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并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范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灑到桌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這樣既可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3、耐心指導,教會技能。由于寶寶年齡小,能力差,在嘗試“自己來”時往往搞得一塌糊涂,不要對孩子的“異想天開”、“以下犯上”橫加指責。容許孩子“篡”一下權(quán),天塌不下來。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但孩子卻經(jīng)歷了新的歷練。 父母應耐心指導,做好示范,教會寶寶“自己來”的技能,幫助寶寶進步、成功,從而獲得足夠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責,否則勢必導致寶寶膽怯、消極、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4、經(jīng)常提醒,持之以恒。許多事情寶寶要自己來只是憑一時的興趣。而寶寶的興趣廣泛卻并不穩(wěn)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興趣了。因此要使寶寶從小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必須靠父母的幫助和督促。經(jīng)常提醒寶寶按時去做該做的事,如“該洗臉了”“該洗手了”等。若寶寶不愿自己做時則可說:“媽媽知道寶寶很能干,一定會做的?!被蛘f:“寶寶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做得更好?!币源藖韽娀职謰寢尩闹噶?,激勵寶寶持之以恒,以便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另外,當寶寶在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時,父母應看著他做完這件事,不要讓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廢或不負責任地亂做一氣。事情做完后應及時評價,特別應多給正面的贊揚鼓勵,以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寶寶愿意自己來做的事情確屬其力不能及時,要耐心講清道理,讓寶寶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簡單的制止。
5、讓寶寶用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
很多時候由于寶寶的粗心丟掉了玩具,或者由于動作不協(xié)調(diào)導致摔跤,家長們就會說都是自己不好,或者都是絆倒寶寶的石頭不好等等,低聲下氣地向?qū)殞殹暗狼浮?。父母可能以為這樣做會使親子間關(guān)系融洽,其實不然。這容易形成親子間既依賴又對立的關(guān)系。寶寶年齡小不懂道理,父母為討好寶寶,把自己降低到寶寶的水平,會使寶寶從心里不尊重父母,認為一切都是父母或者外物的錯,總之不是自己的錯誤,這樣就會形成事事依賴父母、事事反抗父母、事事找借口的不良習慣。
6、堅持讓寶寶自己走路。
如果路途較遠,可以讓寶寶中途多休息幾次。不要一喊累,就心疼地抱起寶寶或者打車。這樣下去,孩子自然會產(chǎn)生依賴心理。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稍事休息,待體力恢復后,繼續(xù)自己走。這樣做才不致使寶寶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到父母的羽翼下尋求庇護。
7、讓寶寶學會忍受適度的疼痛。
寶寶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后,有的家長往往會趕緊扶起孩子,然后心疼地問:“是不是很痛?”這種問法會使寶寶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备改笗f出誘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心理的話,反映出父母的一種心態(tài),即一方面想嚴格管教寶寶,另一方面又希望寶寶撒嬌或依賴父母。父母應該用“不痛吧”的問法取代“痛嗎”。寶寶自然會回答:“不痛!”,父母就該及時表揚寶寶“真勇敢!”如此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