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發(fā)育最關鍵的黃金三年,錯過后悔一輩子!前幾天,有個媽媽這么問:我聽說3歲前的大腦發(fā)育是關鍵期,可是我根本不知道該怎樣引導他。出生定成???怎么樣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決定腦部發(fā)展的后天關鍵因素有兩大項:
是否攝取足夠的關鍵成長營養(yǎng)素
是否接受多元且適當?shù)拇碳?
哪些食物是大腦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
今天米粒媽講講,什么樣的后天刺激,讓寶寶擁有高智商!
0-3歲是腦部發(fā)育關鍵期
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在0-3歲這個階段,腦部發(fā)育超快!嬰兒剛出生時,大腦只有成人的25%;到了3歲,小朋友的大腦就有了成人的80%。短短3年成長了3倍多。所以,0-3歲被視為腦部發(fā)育最關鍵的時期。
在腦細胞數(shù)目沒怎么增加的情況下,腦的發(fā)育來自于細胞變大,連結網絡變多。這個時期的嬰兒,以每秒形成700個以上的神經細胞連結速度,在大腦內建造連結網絡,這個連結,生理學上稱為“突觸”(synapse)。
每一個環(huán)境刺激,都會在大腦內建造細胞間的網絡連結,也就是一個“突觸”。
2-3歲嬰兒的神經網絡連結是一生最多的時候,過了這個時期,就會開始一直修剪不需要的部分。
就像從家里去到學校,可能有許多小巷子可以走,可是繞來繞去其實比門口有條直行通往學校的大馬路慢多了。
大腦的發(fā)展會去掉這種沒效率的、沒有被重復的連結。因此隨著刺激、經驗,有效率的連結會被建立,無效的連結會消失。
下圖為新生兒到2歲嬰兒腦部突觸示意圖,及與成年人的比較: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的腦部發(fā)達,其實不是他的腦細胞數(shù)量比較多(事實上,每個人的腦細胞數(shù)量都差不多),指的是這個人的腦細胞連結比較多,而且是有效連結。
因此,對于3歲前的寶寶,家長應該讓他多去看、去聽、去觸摸、去爬,去使用各種感官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刺激,使大腦的神經突觸能大量連結與生長。
當大腦得到許多感覺、經驗后,會進行整理并適時調節(jié)感覺訊息,這就是“感覺統(tǒng)合”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感統(tǒng)。
怎樣給孩子做感統(tǒng)訓練?
閨蜜家四歲的男寶,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語言表達不流暢。去兒童醫(yī)院,醫(yī)生給出診斷:感統(tǒng)失調。
閨蜜一咬牙,給兒子報了感統(tǒng)班。老師一對一訓練 ,一節(jié)課500RMB,一口氣買了66節(jié)課……交完費給我發(fā)微信抱怨養(yǎng)孩子就是養(yǎng)一臺碎鈔機。
其實感統(tǒng)訓練,從一出生就可以開始了。早期鍛煉做好了,沒有必要像我閨蜜這樣,花著高昂的學費去練感統(tǒng)。
1. 訓練動作協(xié)調及感覺統(tǒng)合
日常生活中,別讓孩子長時間在單調的環(huán)境,并且放手放讓寶寶去嘗試。
例如:帶寶寶出門時,如果他想自己走不想坐嬰兒車,盡管他走得跌跌撞撞,最好還是由父母牽著,照他的想法,讓他自己走、自己動、自己探索,可以達到最好的感覺統(tǒng)合效果。
2. 幫助孩子認知和學習
所謂的“認知”,其實就是經驗的累積。當孩子的行為符合環(huán)境需求,就會形成基本的經驗,這些經驗會根據(jù)環(huán)境背景,透過持續(xù)連結而形成知識,也就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能幫助孩子對不同的環(huán)境有良好的判斷跟適應。
認知發(fā)展與生活經驗有關,給孩子越多的生活經驗,他就有越多的適應性反應,這些適應性反應都是認知的基礎。
這也是大家常說的,為什么常帶孩子去旅行的家庭,孩子往往越有見識。因為這些孩子的生活經驗更為豐富,能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狀況,做出最適當?shù)姆磻?
3. 釋放情緒和壓力
在運動的過程中,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有助于大腦連結的穩(wěn)定。因此,運動量多的孩子,情緒一般也比較穩(wěn)定。
情緒穩(wěn)定的孩子對于觀察的事物、或是大人給予的指令會有比較正面的處理方式、遇到挫折也比較愿意再嘗試,不會因為事情不順他的意而發(fā)脾氣。
4. 訓練肌肉耐力、提高專注力
運動時,肌肉會產生收縮,得到訓練,肌肉有力量,孩子才能坐得住、不會彎腰駝背,有助于學習的專注。
當孩子的肌肉耐力不足,容易坐不住,特別是總怕孩子累著,讓孩子坐在嬰兒車上,推著走。
長期如此,不需要用力,大腦將減少血液輸送養(yǎng)分到肌肉,造成孩子的力量不夠、耐力不足,甚至造成學習障礙。
怎樣提升寶寶智力?
1. 培養(yǎng)孩子對事物感興趣及喜愛的能力
大腦在接收信息后,會自動把這個信息貼上一個標簽,喜歡或不喜歡。對于不喜歡的事物,大腦的理解、思考和記憶等功能就無法完全運作。
因此要充分刺激大腦,就必須引導孩子對新鮮事物保持濃厚興趣,喜歡嘗試。大腦也就會發(fā)揮最大的運作能力。
從腦醫(yī)學的角度上來說,對什么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的孩子,無論在運動或學習上,都無法充分發(fā)揮應有的實力。
2. 訓練孩子學會聆聽
神經群中掌管感情的一部份,在情緒活動下會提高判斷力與理解力。當聽到別人的話或接觸新事物有所觸動時,就能充分發(fā)揮大腦的能力。
相反,如果凡事都不屑一顧,這種態(tài)度對大腦的發(fā)展來說非常不好。
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對任何事情都認真聆聽的習慣,可以告訴孩子“可能會聽到有趣的事情哦”、“可能會學到我們不知道的新知識呢”。
對聽到的事情,家長可以帶頭表示“好棒哦”、“很有趣呢”,培養(yǎng)孩子感動的能力。
3. 培養(yǎng)孩子全力以赴的個性
很多人會覺得,孩子還這么小,做事情何必這么認真呢?這樣的態(tài)度很容易讓大腦發(fā)展停滯。
培養(yǎng)孩子對任何事情,全力以赴的態(tài)度,能最大程度讓大腦發(fā)揮功能。
其實就算是每天晚上,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這種小事,也可以達到這種功效,比如一開始只要收好,到后來慢慢要求分類,都是逐漸設定目標,然后讓孩子全力以赴完成。
要有不管面對多大、多小的事情,都能不偷懶、全力以赴的態(tài)度,才能將大腦的能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否則沒有主動去做、并要設法完成的態(tài)度,如果一遇到困難,家長就立刻插手給予幫助,大腦就無法充分表現(xiàn)能力。
6招教你成為寶寶大腦發(fā)育的有力支援
1. 充分給予關愛
孩子在0-3歲時如果沒有獲得足夠的疼愛,就無法均衡發(fā)展生存本能,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會讓保護的本能反應過度。
很多人認為寶寶哭泣時,不可以太寵,放任孩子哭一會而就停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對于還不會說話的寶寶而言,“哭泣”是和爸媽建立溝通的方式,如果爸媽不理會,寶寶就感受不到爸媽的關愛。
因此,寶寶一旦哭了,一定要抱孩子并柔聲安撫,不能讓寶寶覺得很孤單、沒人疼的感覺。
所以爸媽要確實將自己的愛傳達給孩子,要不斷和寶寶有肌膚接觸或說話,并以開朗的表情對小寶寶,盡可能多露出笑容。
2. 不說否定字眼
面對困難、辛苦的事情時,人常會脫口而出“沒辦法吧”、“辦不到”,這類否定的話,然后大腦就會對這件事情,貼上一個負面標簽,于是思考力與記憶力都會自動降低。
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認真的付出表示贊美,不讓孩子陷入負面思考。
當孩子主動面對難題時,爸媽在一旁可以幫忙先整理什么是孩子做得到的、哪些是孩子可能做不到的,確定目標后,陪著孩子,一起想怎么克服困難去完成,這就是激發(fā)大腦實力最好的練習。
3. 常常稱贊
對于0-3歲的孩子,父母要盡量贊美。就算出了一些狀況,失敗了,也要鼓勵“沒關系,再來一次,一定可以做到哦”這樣,孩子的腦神經細胞會充滿活力。
相反,要是孩子在小時候經常被罵,大腦中自我保護的本能很容易反應過度。孩子會心想:“我一失敗就惹大人生氣,那我就盡量少做、少失敗”。
于是失去了面對新挑戰(zhàn)的精神,或是想辦法隱藏失敗,變成不肯承認過錯的小孩。
4. 不要阻止孩子在做的事情
0-3歲的嬰幼兒大腦開始覺得感興趣是件好事、喜歡一件事的感覺真好,因此千萬不要阻止孩子接觸感興趣與關心的事物。
當孩子因為有興趣而伸出手時,大人是不是常會說“不行”然后把東西拿走,如果多次碰上這種狀況的話,孩子可能認為新事物是不被大人認可的,會排斥新事物。
要充分培養(yǎng)孩子求知的本能,就該讓0-3歲的孩子盡量自由做任何事;父母該做的是把真正會造成危險的東西收好,或是在旁陪伴注意,看護好孩子,在父母設定安全的環(huán)境下,就讓孩子盡可能自己探索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求知欲。
5. 用孩子的角度跟孩子一起游戲
要培養(yǎng)孩子的大腦、鍛煉腦神經細胞本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起玩。
父母一定要把自己當成孩子,認真地玩游戲。如果家長開始覺得無趣、厭煩,孩子會敏銳地察覺,所以務必要集中精神,觀察自己的孩子對哪些事有興趣。
6. 隨時保持愉快地溝通
就算在孩子還不懂得語言的階段,也可以讓他聽到開朗的語氣和笑聲,露出笑容,達到溝通的目的。充滿關愛地凝視孩子雙眼、與他交談,就能培養(yǎng)他日后積極與人溝通的能力。
0-3歲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方式是鍛煉他日后跟同伴溝通方式的關鍵,記得隨時要與孩子保持愉快的溝通。
最后給大家劃個重點
1. 負面環(huán)境因素(包括:受虐,忽略不理等)會對大腦發(fā)育產生負面影響。
2. 雖然腦部具有終生可塑性,但大腦發(fā)育的確存在“敏感期”,嬰幼兒期就是重要敏感期。
3. 充足的營養(yǎng)是腦部發(fā)育必需的,缺乏某些元素會使腦部發(fā)育不良,如鐵、脂肪等。
4. “人”的刺激優(yōu)于“物”的刺激,所以家人互動一定會比電視、電子產品、或玩具好。
5. 有來有往、一來一去的游戲互動,比任何昂貴的玩具更好。
6. 孩子的大腦很早在三個月大時,就可以辨識父母的情緒,溫暖平靜比緊張焦慮好。憂郁、焦慮等負向情緒有負面影響。
7. 花時間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比到處找專家好。
環(huán)境的刺激是小朋友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父母親的陪伴,簡單的呵護擁抱、安撫、說話、唱歌,并加入觸摸積木、認識彩色物體的活動,都能對孩子的反應接收、感覺統(tǒng)合產生刺激,有助于未來在學校的表現(xiàn),包括和同學老師的相處,學習能力。
除了要讓寶寶在黃金成長期補充足夠的關鍵營養(yǎng),也要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下互動、接收刺激,有好的學習認知能力,其未來自然充滿無限可能。
簡單地說:其實對孩子大腦發(fā)育最好的工具就是父母。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