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教育,其實從出生就開始了。
你可能會根據(jù)孩子的性別準備衣服、布置嬰兒房;
你可能會對懷里的小嬰兒說過:你是女孩子,你要......或者你是男孩子,你要......;
你可能下意識地給女孩買洋娃娃,給男孩買汽車;
這些日常場景和對話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性別意識和刻板印象。
到孩子18個月-2歲時,他們已經(jīng)能使用“男孩子”、“女孩子”這樣的稱呼了。
當然,這時候他們對性別的理解還很表面和簡單。
換尿布時,孩子還可能表現(xiàn)出對生殖器的好奇,這是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正常探索。
如何幫助孩子共建“界限感”
界限感是一個相對概念,想要幫助孩子建立身體界限感,家庭教育是首當其沖的“堡壘”。
除此之外,社會各種配套支持也須跟上,為家庭性教育提供“知行合一”的實踐場。
1、親子共讀,用繪本開啟輕松趣味的性教育啟蒙。
親子共讀之前,家長可以先通過一些權威資料全面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性教育的內(nèi)容。
比如前文提到的聯(lián)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里面有詳細的分階段學習目標和實操建議。
然后,根據(jù)孩子提出的問題選擇相對應繪本:
比如用<小威向前沖>解釋“我是從哪里來?”;
用有趣的機關書<我們的身體>教會孩子認識身體各器官;
用<小雞雞的故事>和<乳房的故事>解釋隱私部位;
用<身體里的荷先生和荷太太>展示男女生理差異;
用<不要隨便摸我>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共讀繪本的過程中,保持輕松愉悅的氛圍,不回避孩子的問題,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自我”之旅。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有人說,沒有邊界意識的父母養(yǎng)不出有界限感的孩子。
如果父母上衛(wèi)生間不關門、換衣服不避開人、洗澡不關好門......孩子會在日復一日潛移默化中習得這些生活習慣。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不允許孩子說“不”,那孩子也很難真正學會愛自己。
如果父母是“嘴上說教一套,背地里自己的行為是另一套”,則更容易造成孩子在界限感上的混亂。
也就是說,父母需要在養(yǎng)育責任上身體力行,自己先保持界限感,孩子便自然會明白界限的分寸感。
3、公眾場合應設置更多“家庭衛(wèi)生間”。
對于“媽媽帶男童進女廁”引發(fā)的爭議,人類學家和性教育專家也都表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事實上,一線城市幾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家庭衛(wèi)生間”的身影,但數(shù)量與需求相比,實在懸殊太大。
即便是有家庭衛(wèi)生間,香港或國外也在門外標注了“5歲(或6歲)以上異性兒童禁止進入”的標識。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