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時候,有狼和狽兩種野獸。狼的前肢長,后腿短;狽的前肢短,后腿長。
有一次,狼和狽來到一戶農(nóng)家的羊圈外面,聽到羊在里面咩咩地叫著,心里都十分癢癢,想象著羊肉美味鮮嫩,并被自己抱在懷里啃咬的情景。
狼流著口說:“狽,你聽聽,羊的叫聲那么響亮,說明它們很肥美哩!這樣的羊肉一定非常好吃!”
狽嘆口氣道,“是啊,羊的確肥壯,只是羊圈太高,我們都進(jìn)不去?!?
狼過了好一會兒眼珠一轉(zhuǎn),想了個辦法,在狽耳邊一說,狽連連稱贊狼的腦子好使。
狽蹲下身子,讓狼騎到脖子上。
狽站立起來,把狼馱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的兩條前腿攀上羊圈,猛地捉住了羊圈邊上的一只羊。
【注音】láng bèi wéi jiān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并命?!?
【解釋】狼和狽一同出外傷害牲畜,狼用前腿,狽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結(jié)干壞事。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同流合污、氣味相投、朋比為奸、沆瀣一氣
【反義詞】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同心協(xié)力
【年代】古代
【例句】舊社會,地方上的豪紳經(jīng)常與官府中的壞人~,欺壓百姓。
狼:居住在洞穴中,比狗大,尖頭尖嘴,白頰而兩肋相連,身體前高后寬,腳不很高,能吃雞、鴨、鼠類。它的色黃黑相雜,也有蒼灰色的,它的聲音能大能小,它的腸直,所以嗚叫時后竅都會開動。
狽:為中國傳說的一種動物,犬屬,為狼的近親。由于狽的前腿特別短,所以走路時要爬在狼的身上。有見及此,狽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一旦沒有狼的扶助,就不能行動。
《康熙字典》中“狽”的解釋是:“狽,獸名,狼屬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顛。”這一解釋比較合乎科學(xué)道理:第一,狽并非傳說中的獸,自然界里有狽;第二,狽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條腿或兩條腿發(fā)育不全,走起路來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狼一離開,就要跌倒。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引《食物本草》中談到“狽”時說:“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負(fù)之而行,故曰狼狽?!崩侨褐械幕卫禽^罕見,又難以自己去覓食,存活下來的數(shù)量更少。曾有人親眼在狼群中見到狽的身影,當(dāng)驅(qū)散狼群時,狽趴在地上急得團團轉(zhuǎn),寸步難行。知道狽就是畸形的狼。
狼和狽雖然很聰明,但他們的做法不可取,我們不要學(xué)他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與壞人做朋友、狼狽為奸,不然正義會離你越來越遠(yuǎn),邪惡將離你越來越近。所以我們要與優(yōu)秀的人為伍,讓自己也變得優(yōu)秀起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