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鄰居的家里有一把木制尺子,那是專門用來打孩子手的。只要我聽到隔壁傳來##的哭聲,我就知道##被打手了,那種凄慘的哭聲也一直留在了記憶中。我慶幸身為知識分子的爸媽不用這個家伙對待我,一想起他們盡是濃濃的深情。而今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那么多年過去了,家長打孩子手的現象是多了還是少了?近日接觸到的兩個例子,使我有意要寫出此文。
飯館里,我的鄰桌一家三口在吃飯,小女孩大概2歲多,坐在小孩餐桌椅上,她的媽媽給她碗里加飯和菜。小孩剛開始還吃,后來可能吃飽了,就玩上了飯。她把碗里的飯一樣一樣地往地上扔,她媽媽說了幾遍不要扔,這個小女孩相反更使勁地扔,她看媽媽撿還咯咯地笑。
她媽媽有點生氣了,跟孩子喊了起來,她讓孩子伸出扔飯的手,然后打了下去,小女孩扯開嗓子嚎啕大哭。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到了這桌,那位爸爸有點尷尬,他數落起了媽媽:“在公眾場合哪有你這樣教育孩子的!”媽媽也不服氣:“我讓她停她就不停,她哪只手犯錯了我就應該打哪只手,給她一個教訓,看她下次還敢?!薄耙芑丶夜苋?,別在這現眼?!卑职终f完抱起孩子又摟又親:“寶寶乖,寶寶不哭,咱一會找地兒玩去?!眿寢屧谝慌哉f:“你總攔著我教育孩子,以后就不好管了?!卑职终f:“你懂什么,她那么小,以后長大就好了?!蔽覠o意聽到這些,但他們就在旁邊,那么大的說話聲音直直地往耳朵里鉆,我感嘆:從父一輩母一輩那里沿襲下來的打孩子手的方法,還是大有市場啊。
被打手的孩子會從中學到什么呢?
第一,犯錯是個很糟糕的事情,會被說,會被打。從父母的態(tài)度上,犯錯不是一個學習如何正確去做的機會,犯錯很有可能是一個受到羞辱的機會。事實上,錯誤是孩子獲得經驗獲得技能的大好時機,父母要感謝這些錯誤的出現,因為鍛煉的機會來了,但父母的態(tài)度和做法,使孩子對犯錯的認知朝相反的方向發(fā)展。上述的例子,爸爸又把媽媽否定了一番,孩子又得到了另一個誤解——我可以犯錯,因為我會得到補償——爸爸會帶我去玩,那我下次還要繼續(xù)犯錯!
第二,孩子會復制你的方式。你打我,那我就打你,孩子學會的是以暴制暴。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例子:孩子在撒潑的時候會動手打你的手,孩子跟其他小孩兒鬧不愉快時,會攻擊其他小孩兒。那孩子怎么會有這樣的舉動?跟家長學來的!
我接觸過的另一個案例是這樣,爸爸教訓男孩的方式就是打手,哪只手惹的事就打哪只手。這個男孩潛移默化學到了這個行為,現在十多歲了,在跟媽媽的一次爭論中,動手打了媽媽。那個爸爸為了給媽媽樹立威信,同時給孩子一個教訓,以更大的勁兒痛打了孩子的手?,F在這對父母跟孩子溝通很困難,因為孩子關上了這扇門,惡果已經顯現,他們要花很多心思和時間調整自己,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關于上面那個小女孩的事情,建議父母這樣做——
第一,給孩子盛飯后,問孩子能否吃得了,若多則撥出,不夠再加。不要武斷地強塞給孩子那么多的飯,如果孩子吃飽了,就不要再往碗里加了,再加不僅對身體不好,也是浪費,更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家里有老人的要注意這一點)。
第二,孩子往地上扔飯,家長和善而堅定地告訴孩子:飯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扔的,再扔,飯就被拿走了。
第三,對于已經扔在地上的飯,家長不要代勞去收拾,讓孩子從餐座椅上下來,去撿去打掃,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用這種承擔自然后果的方式,代替打手,代替懲罰。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